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池州 九华山 > 走进九华山 > 人文历史

宋元时期九华山佛教

发布时间: 2022-11-14 10:55 信息来源: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阅读次数: 16597
【字体:

宋代一反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的保护,以加强国内的统治力量。由于地处江南的九华山区处于宋代的保护措施之下,故九华山区的佛教相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宋天禧三年(1019),“是岁度僧二十三万百二十七人。尼万伍千六百四十三人”(《佛祖统纪》)。据统计,宋代九华山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其中前山和后山新建著名寺院有净居寺、圣泉寺、广胜寺、广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龙安院、五台院、永福寺、兴教寺等,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以化城寺为中心开始出现“宝塔香灯诸洞见,石楼钟磬半天闻”的兴盛局面。天台高处也陆续建成一批寺院,宗杲禅师在《游天台》的诗中描述道:“踏遍天台不作声,钟声一杵万山鸣;五钗松拥仙坛盖,九朵莲开佛国城。”当时一派“佛国”景象。
一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禅师来山传法,如临济宗杨歧派高僧宗杲,曾来山传临济宗法。此外,宋代九华山僧人中有影响者还有玉田、寂祖、云泽、宏济等人。而这一时期活跃于九华山诗坛上的名僧清宿,受五代僧人圆证的委托,主持“九华诗社”。另一诗僧希坦则著有《九华诗集》传世。寒碧、了机、率庵等人留有诗作。
元代90余年间,“藏传佛教曾受到空前尊崇。历辈元帝,往往屈万乘之尊,尽师敬之节,荣宠护卫,无所不用其致”(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P17页)。汉地的佛教无甚发展,九华山佛教基本上保持宋时状况。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寺庙,如西峰堂、成德堂等。较有名的僧人有智津、如理等。
至元代末,有真观和尚(号无象)以临济禅师的身份来山,曾住持化城寺,人称“无象禅师”。
元末,长江中下游一带爆发了持续10余年的朱元璋、陈有谅、张士诚等多支农民军参加的农民战争,无数古刹名寺煨烬于劫难之中,成了残垣断壁、碎石瓦砾之地。九华山所在的池州全境成为主要战场之一,信众无法朝山,山僧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于困境。寺宇长期失修,有的被毁。元末明初的三、四十年里很多寺院内无和尚,佛教一度衰落。
主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旅游咨询投诉电话:0566-2831288 紧急救援电话:0566-2821219
网站标识码:3417000043  皖ICP备202201052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90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