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池州 九华山 > 走进九华山 > 生态名山 > 植物植被

名产

发布时间: 2024-01-20 10:24 信息来源: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阅读次数: 21795
【字体:

九华山区产茶叶,杉木红菇、黄精、石耳、竹荪、野生黄花菜,竹笋等。现择记如下:

茶 叶 拉丁学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九华山产茶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据记载,唐时就有种植。相传金乔觉和尚携茶种,种植于今神光岑西南处,后人取名“金地茶”。宋时又增加“天台云雾茶”、“九华龙芽茶”的生产。明、清时,九华山制茶更加考究,制作方法由蒸煮改为炒青,使茶叶的色、香、味均具上乘。有记载,1915年,闵园茶与黄石溪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后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九华名茶失传,制作粗放,产量剧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积极改造老茶园,引进新品种,新辟茶园600余亩。随着九华山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1983年,九华山管理处与安徽省农学院茶叶系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历时三年,对九华山历史名茶进行恢复研制。在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具体指导下,恢复研制出“东崖雀舌”、“金地茶、”“九华毛峰”、“南苔空心”四个历史名茶。其中,恢复生产的“金地茶”、“东崖雀舌茶”被评为1986年度省优产品;“东崖雀舌茶”被评为1987年度部优产品。

九华名茶系列汲山中百花芳香,主要香型为栗香、兰花香、兰花与竹香混合型。主产于下闵园、中闵园、白云、灯塔、凤形、桥安、方家里、刘冲、翠峰、青沟、黄石溪等地。其中黄石溪毛峰茶为栗香型,余为兰花型和兰花与竹香混合型。闵园,方家里、刘冲、青沟为山中谷地,四周是悬崖绝壁,云雾弥漫,气候更适宜茶树的生长。九华系列名茶,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旗枪紧裹,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结匀整,香气清醇,汤色黄绿明澈,滋味鲜醇回甜,叶底鲜嫩厚实,冲泡杯中,宛若兰花绽开,别有风韵。
自古以来僧尼与种茶饮茶密不可分,有“禅茶一味”之说。1989年,经过资源整合研制,形成九华佛茶系列产品,在生产上逐步推广,从而走俏市场供不应求。截止2009年,全山共有新、老茶园5300余亩,干茶产量已达10万多公斤。
黄 精 拉丁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 黄精在九华山普遍生长,是多年生的百合科草本植物,又名“鸡头参”、“老虎姜”。一般株高30~130厘米,多生长在阴湿山坡或沟谷两侧。一枝多叶,叶短似竹,花绿白色,三~五朵集成伞状,花梗下垂,根茎横生,肥大肉质。一般以根茎繁殖居多,每年3月萌芽,4~5月开花,6~7月结果,10~11月茎叶枯萎。地下根茎每年增生1~2节,并逐渐膨大,头两年膨大较慢,第三、四年较快,精龄越大,根茎增重越快。
据光绪十七年《青阳县志》记载:黄精,“土人鬻以付粮,此物虽处处有之,唯以九华山者为上。九华山又以绝岩不闻鸡犬之声者为上。”九华山人历来有采制黄精的习惯,加工考究,一般经九蒸九晒工序,通称“九制黄精”。黄精加工成品,油润、气香、味甜,既可药用,也可食用。具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强盘骨、止寒热、填精髓之功效,能补诸虚,久服神清气爽,延年益寿,故杜甫诗云:“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
相传唐代金地藏在山中苦禅以食黄精而精力旺盛;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僧人海玉在九华山百岁宫山洞内苦修,不进人间烟火,以食黄精为生,延年益寿,终年110岁。
九华山制作黄精,以野生黄精为原料,群众自发采挖,因数量较少,因而价格不断攀升,供不应求。
石 耳 拉丁学名:Umbilicaria esculenta ( Miyoshi)Minks 别名:灵芝、石木耳、岩菇 俗称石皮,为地衣类低等植物。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九华山海拔800米以上群峰悬崖上有寄生。由于人工不能繁殖,野生石耳数量因过度采摘而逐年减少。
竹 笋 别名竹萌、芽芽。九华山竹类资源丰富,除广布毛竹林外,水竹、金竹、刚竹、桂竹、实竹等小竹林随处可见。毛竹可采挖冬笋,被称为鲜食山珍。其它竹类于春天采回嫩笋,剥去笋壳,既可鲜食,又可制成笋干、笋衣、笋片或罐头。竹笋味鲜可口,历来为九华名产。
主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旅游咨询投诉电话:0566-2831288 紧急救援电话:0566-2821219
网站标识码:3417000043  皖ICP备202201052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90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