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
鸳 鸯 属鸟类雁形目鸭科,素以“世界上最美的水禽”著称。雄性头部和身上五颜六色,两片翅膀帆羽,向上弯成扇形。雌性一身深褐色。鸳鸯食性较杂,既吃小鱼小虾和昆虫一类动物性食物,也吃稻谷、野果、草籽一类植物性食物。鸳鸯是珍稀的观赏鸟,属国家Ⅱ类保护动物,九华山大古岭和五溪河畔曾有发现。
黑 鹳 拉丁学名:Ciconia nigra 别称:黑老鹳、乌鹳、锅鹳 是大型涉禽,全长约1米,体重约2.5公斤,形似鹳又像鹭,嘴长而直,翼长尾短,胫腿均长。举步缓慢或单脚亭立,飞翔速度轻快。食鱼、虾、蛙、蛇、昆虫等动物,也吃水草。国家Ⅰ类保护动物。
白 鹇 拉丁学名:Lophura nythemera 别称: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 属鸟类鸡形目雉科,体长约1米,体重1.5公斤,翅长约26厘米,嘴峰约3.2厘米,雄性上体与两翅均白色,布满整齐的“V”状黑纹。尾羽甚长,中央尾羽纯白。羽冠及下体全部蓝黑色。食昆虫、浆果、嫩叶等。性娴静温驯。白鹇鸟栖于海拔500米以上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和竹林中。属国家Ⅰ类保护动物。
环颈雉 拉丁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 别称:环颈雉,山鸡,野鸡,项圈野鸡 鸡形目雉科,全长约90厘米。雄鸡羽毛华丽,头顶黄色,两侧有微白眉纹,颈下有一显著的白圈。雌鸟体较小,尾亦较短。喜栖息于林中和灌丛中,有时飞至田间,觅食谷类浆果、种子及昆虫等。
红嘴相思鸟 拉丁学名:Red-billed Leiothrix, Pekin Robin 又名相思鸟,属雀形目鹆科画眉亚科。雄性全长15厘米,额、头顶及后颈等均为带黄的橄榄绿色,嘴赤红;雌性胸部橙黄色,嘴暗红色。喜栖息灌丛或竹林中,秋季结伴南迁,为夏候鸟,雌雄形影不离。在繁殖中,雄性还能啭鸣,音调多变,十分动听。九华山天台及后山有分布,为著名观赏鸟类。省Ⅰ类保护动物。
白颈长尾雉 拉丁学名:Syrmaticus ellioti 别名:横纹背鸡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乌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额、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尾羽长,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暗灰色。雌鸟体羽大部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及丛树中,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国家Ⅰ类保护动物。
竹 鸡 拉丁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a(Temminck) 别称:山菌子、鸡头鹘、泥滑滑、竹鹧鸪 体长约30厘米,羽色艳丽。喙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前部分为栗棕色,渐后较为棕黄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黄褐色。以杂草种子,果实及植物嫩芽为食。
画 眉 拉丁学名:Garrulax canorus 也有人叫虎鸫、金画眉 体长约24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头和背具褐色轴纹,眼圈白,眼上方有清晰的白色眉纹,下体棕黄色,腹中夹灰色。栖息于海拔400~1000米的灌木林中,以水果、浆果、种子及昆虫为主食。画眉喜欢在晨昏时于枝头上鸣唱,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
红嘴蓝鹊 拉丁学名:Red-billed Blue Magpie 别称:赤尾山鸦、长尾山鹊、长尾巴练、长山鹊、山鹧 体长约68厘米。头黑而顶冠白,上身灰蓝色,背部灰紫色。嘴猩红,脚红色。栖息于林缘、灌从,食果实、昆虫、小型爬行动物。常三五成群作滑翔式飞行。鸣声响亮。省Ⅰ类保护动物。
灰喜鹊 拉丁学名:Cyanopica cyanus 别称: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鹊、鸢喜鹊、长尾巴郎 头与后颈黑色,背上灰色。翅膀如长尾巴呈天蓝色,下体灰白色,嘴和趾黑色。为低山鸟类,常见于海拔800米的森林中。主食昆虫,兼食齐灌木果实及种子。灰喜鹊是森林虫害的天敌,被誉为森林卫士。省Ⅰ类保护动物。
山斑鸠 拉丁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中文俗名: 斑鸠 金背斑鸠 麒麟鸠 雉鸠 麒麟斑 花翼 棕背斑鸠 东方斑鸠 绿斑鸠 山鸽子上体羽毛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额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栖息于竹和常绿乔木林中。
白 鹳 拉丁学名:Ciconia ciconia 白鹳体形修长,体长约120厘米,翅长60厘米以上。身体几乎为纯白色。眼乳白色,外轮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部红色;眼周及颊部裸区红色。喙红色。雌雄羽色相同。栖息于九华山及周边沼译地和湿草丛中。主要觅食鱼类、蛙类、晰蜴和昆虫。国家Ⅰ类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