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生态环境与地质情况
生态环境
(1)、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为120k㎡,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3′—118°80′,北纬30°24′—30°40′,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
九华山源于黄山西脉,其主峰 (十王峰)海拔1342m,南可望黄山,北可瞰长江,俯视九华九十九峰,层峦叠嶂,地势陡峻。
(2)、九华山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息:山麓{参照青阳县城(海拔31.5m)气象资料}为16.1℃,九华街(647.3m)为13.4℃,天台(参照其南坡原药材场(1137.8m)气象记录)为10.7℃。1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3.1℃、0.9℃、-1.7℃。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7℃、25.5℃、21.8℃。年均积温:分别为5150℃、4300℃、3250℃。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21mm、2168mm、2247mm。
(3)、九华山为侏罗纪花岗岩侵入体所组成,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山体质地坚硬,节理发达。土壤的成土母质均是花岗岩风化物。
(4)、九华山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600m以下发育着淋溶作用强、脱硅富铝作用较明显的红壤,因粘粒的硅铝率略高,游离氧化含量略低,故应属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海拔600m~1000m,发育着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000m~1300发育着山地酸性棕壤。在1300m左右的地形低平处,发育有部分山地灌丛草甸土。1000m以上,裸岩面积大,可用的土壤资源面积甚少(裸岩占总面积的70%)。此地段,土壤常残存于岩石缝隙之间,形成特有的岩隙土壤类型,连片分布的土壤不多。
景区内,土壤的土层较为浅薄,土体厚度(A层+B层)>cm的土壤仅占土壤总面积的20%弱,并且,粗骨土、石质土占一定比例(景区内,粗骨土占7.1%,石质土占7.8%)。土壤质地过轻,均属多砾质砂土或多砾质粉壤土。土壤有机质丰缺不均,自下而上,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随之增加。速效态磷、钾养分不足。景区内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平均为6.4ppm,变异系数5.7%;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35.7ppm,变异系数为44.5%。景区内,土壤均呈酸性反应,水的pH值在5.0~5.5之间。由于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多,故身量元素出现缺口。除铁、锰不缺外,硼、锌、铜、钼等均普遍不足,影响景区内有的植物的生长。由于景区内缺少地下水源,岩隙水需靠降水径流补给,由于游客猛增,需大量汲取山泉,从而直接影响了岩隙水对植物的滋润。
(5)、景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种子植物有147科、585属、1234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3属、19种;被子植物140科、572属、1215种。植物区系成分较丰富,多为华东区系。主要植物群工落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竹混交林和竹林等自然植被;茶园、马尾松林和农田等人工植被。它们在景区内分布的大致情况见图1。
本区内有金钱松、香果树、花榈木、红豆树、马褂木、天女花、毛红椿、紫楠木等属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分布。此外,还有青钱柳、银杏、青栲等树龄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高大树种以及观赏价值极高的树木花卉分布在本景区内。
(6)、景区内动物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72种。其中,两栖类2目6科9属20种;爬行类3目9科25属31种;鸟类15目39科112属172种;哺乳类8目19科36属49种。其地理分布型属东洋界的计157种,占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57.7%。
本区内有虎纹蛙、赤腹鹰、雀鹰、红隼、勺鸡、白颈长属雉、红角鸮、斑头鸺鹤、鹰、猕猴、穿山甲、云豹、黑麂等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7种。
2、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地带性植被
植被由植物群落组成。一个区域内由顶极群落组成的植被称之为地带性植被。生态环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在空间上发生有序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顶极群落也有发生有序的变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不同的顶级群落。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当属常绿阔叶林带;九华山山麓(二圣殿)海拔约100m,最高处(十王峰)海拔高度1342m,在垂直高度相差约1200m的山坡上,自下而上分布的顶极群落当属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
在亚热带地区,灌丛作为顶极群落类型,其分布一段在1300m以上,因此,九华山的灌丛,理论上不属于顶极群落。但由于九华山顶部地势陡峭,岩石多裸露,有土壤的地段土层瘠薄,因而部分植物群落可能“顶级”在灌丛阶段。
4、九华山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一般考虑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土地适宜性等特征。评价各生态因子的优劣程度分级给分,按其相对重要性确定权得因子,最后得出评价结果。本文依据《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中生态指标进行对九华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指标是指以山岳型风景资源的山地森林生态并按生态原则评价的生态质量来衡量的指标,评价区的生态指标、标准及分级如表5~1所示:
|
标 准 等 级
指 标
|
一 |
二 |
三 |
四 |
|
(优) |
(中) |
(可) |
(劣) |
|||
1 |
森林覆盖率(%) |
>70 |
60~70 |
50~60 |
<50 |
|
2 |
植被覆盖率(%) |
>95 |
85~95 |
75~85 |
<75 |
|
3 |
维管束植物(种/ha) |
寒温带针叶林区 |
>40 |
30~40 |
20~30 |
<20 |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
>80 |
65~80 |
50~65 |
<50 |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
>100 |
80~100 |
60~80 |
<60 |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
>125 |
100~125 |
75~100 |
<75 |
||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
>150 |
125~150 |
100~125 |
<100 |
||
4 |
陆栖脊椎动物(种) |
寒温带针叶林区 |
>5 |
4~5 |
2~3 |
<2 |
温带森林区 |
>10 |
8~10 |
5~7 |
<5 |
||
亚热带林灌区 |
>15 |
12~15 |
8~11 |
<8 |
||
热带森林林灌区 |
>20 |
15~20 |
10~14 |
<10 |
本次评价的植物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区,因此,植被类型区域的划分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进行评价;动物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亚热带林灌区”进行评价。
本指标采用记分法进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一级为4分,二级为3发,三级为2分,四级为1分,四项指标得满分16分,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见表5~2:
等级 |
优 |
中 |
可 |
劣 |
记分 |
>13 |
10~13 |
6~9 |
<6 |
评价区森林覆盖率>60%,记3分;植被覆盖率>80%,记2分;维管束植被>125种/公顷,记4分;陆栖脊椎动物>15种,记4分,合计13分。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整个九华山风景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即生态环境良好。
另外,对于评价区如含规划指标所列的特别保护区,需另对特别保护区进行单独评价。
5、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九华山地区植被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杉竹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黄山松混交林和灌林。植被按海拔高度不同而分区分带。山麓二圣殿一带,人为破坏严重,地势平缓的地方早已辟为农田,仅溪沟两旁有高大的枫扬呈带状断续分布。缓坡上多为稀疏的马尾松幼林,森林破坏之年已沦为灌丛。这里以白栎、檵木、茅栗、响叶杨、枫香、山槐、石栗、苦槠、木荆等乔灌木为主。植被类型分布概况如图五。
200m以下山坡,常绿的苦槠虽有较高的植株,但都不成林,此外,尚可见到苦槠、长叶石栗、黑壳楠等常绿树零星分布在山路两旁。
200-500m之间,人烟稀少,林木破坏较轻,杉木和毛竹或为纯林或为混交林。甘露寺附近有高大的黑壳楠、糙叶树、青钱树以及面槠、苦槠、紫金楠、长叶石栗、枫香、木兰、柿等。
九华盆地的东西山岗,陡度较陡,东坡和西坡的上面几乎全属黄山松林,西坡的下部则有小面积的杉木林呈局部分布。从九华盆地越回得阁至中闵园,以溪流为界,西山坡为杉松混交松林,其上与黄山松相接。
溪流东面800m以下的山坡是大面积的杉竹混交林,中间也有小面积杉松混交林。
天台山800m以上的山坡直达天台正顶,坡度更陡,悬崖峭壁上几乎全为黄山松林。山顶部因裸岩多,坡度陡,树木生长稀疏等。此外,在山区还分布有相当面积农田,如水稻分布至海拔700m左右。其次为茶山,以芙蓉峰一带居多。另外尚有部分油桐林,仅限于在500m以下缓冲地带,在九华山植被中占有极不显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