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风景区“整体转型,全面提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简报

第12期

发布时间: 2019-07-17 16:50 信息来源:大讨论活动办公室 阅读次数: 1583
【字体: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助力景区转型发展

建设环保处

 

一、基本情况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1982年开始编制,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批准实施;2002年进行修编,20074月正式批准施行。2007年至今,九华山先后完成《花台景区详细规划》《柯村基地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闵园景区规划及重要地段详细规划》《九华山风景区路网专项规划》等。为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 2015年、2018年分别启动《九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多年来,风景区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与统领作用。一是“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20067月,党工委、管委会机关及直属单位成功下迁,驻山单位和大部分干部职工均已迁出核心景区;九华新区规划框架全面拉开,完善路网、电网、管网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兴业富民,打造宜居村庄。全面实施九华乡代村村、二圣村车站组、二圣村宋村组、老田村松树栗树组、拥华村新丰组、柯村村跃进组等中心村建设规划。不断加大规划建设与管理力度,景区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游客接待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先后获得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问题

(一)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一是拆迁安置数量与容量之间的矛盾。按照现行规划体系,九华山需拆迁安置2300户,现仅安置1124户,安置率48.7%二是群众需求与规划设计之间的矛盾。九华乡禁、限建区房屋面积均为120平方米,根据规划设计可等面积拆迁或到居民点建设;九华街区拆迁区域内房屋依据审批原则不得进行拆建,非拆迁区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部分户主因生产经营需要,强烈要求扩建房屋,不愿移迁至居民点,矛盾十分突出。

(二)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正向深度体验式转变,游客需求更加广泛,山水、田园资源开发不足。随着国家公园的试点,景区单一的门票经济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三)交通通行不畅。一是游客规模远超规划预期。2006版总体规划预测年游客量为180-200万人次,实际游客数量达1000万人次,上版总体规划已无法适应现阶段游客规模。二是进山交通模式单一。据统计,自驾游已成为来山游客主要交通方式,占60%以上。同时,景区住民私家车保有量也达到一定比例,既易产生安全事故,也影响景区形象。

三、对策研究

为创建世界级旅游胜地,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作用,以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效益,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管理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完善规划设计。按照新修编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各景点详细规划,针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重要旅游线路制定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同时制定主要建筑、街巷设计方案,形成从总规到详规,从地段整治规划到建筑方案设计一整套科学规划体系,全方位引领风景区发展。

(二)建立发展体系。一是建立高标准的科学保护体系。按照生态敏感性和保护要素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分级保护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除必需的风景保护和游览设施外,禁止建设其他项目,严控游客总量,合理规划游览线路;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按照居民点调控要求控制人口和建设规模,限制建筑高度,可适量安排服务设施;三级保护区包括九华新区旅游服务基地和旅游村点建设,以保护第一,精品建设为指导思想,保留传统建筑风貌风格,控制建设规模,禁止开挖山体、超环境容量、环境污染和破坏景观的项目建设。二是建立多样化特色化游赏体系。深度开发闵园景区,以发展民宿为抓手,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点;建设狮子峰索道,将狮子峰景区同天柱峰、花台、九子岩景区串联,打造探险观光游;开发龙溪河峡谷,结合茶文化,发展度假体验游;挖掘刘冲石刻、老田吴村、二圣生态农业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间趣味游;以大愿文化园为主体,整合九华大典、九华新街、九华水街、水墨安徽、柯村老街等资源,划行规市,开发夜游市场,实现日夜互补,培育休闲购物游。三是建立强支撑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网络,构建“旅游区-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服务部”五级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三)优化交通组织。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做好九华新区交通枢纽体系、停车系统、慢行系统和绿道网规划布局设计,建立景区内部循环交通模式,增设桥庵村至九华街交通索道,改变单一的上山途径,切实解决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构建智能化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发布旅游交通信息实现交通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四)统筹景乡发展。一是创新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战略部署时,应转变思路、打破桎梏,给乡镇松绑,发挥基层主观能动性。可将部分规划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村(居)民房屋维修、村庄整治中附房建设等均可由乡镇审批,既缩短审批时限、减少矛盾,又增加乡镇管理力度。二是盘活集体经济。依法有偿流转集体所有的土地,开发闲置集体资产,并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发展速度。

(五)加强规划管理。一是规范建筑市场管理。修订完善建设项目(含村居民建房)申报、审批、管理等办法,从严管控各类建设项目。统一村(居)民建房标准和风格,不再设立禁建区。寺庙建设原则上新、扩建项目不予立项,规划引导需改造或环境急需整治项目。推进桥庵村综合执法岗亭建设,制定建筑材料“称重”制度,实行微机平台管理,设置“红线警戒”,实现源头管控。二是加大违建查处力度。全面开展景区村(居)民建房、寺庙建房等建筑工程摸底工作,建立更新台账,及时拆除新发生的违法建设。同时,落实违法建设查处“风险金”制度,积极调动一线执法人员和乡镇村(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动员群众参与配合。通过广播、发放致全山居民一封信、签订违章建设承诺函等多种方式宣传风景区规划政策,畅通违法建设举报渠道,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违法建设消除于萌芽状态。

主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旅游咨询投诉电话:0566-2831288 紧急救援电话:0566-2821219
网站标识码:3417000043  皖ICP备202201052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90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