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824003283595F/202203-00070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公民 / 其他
名称: 九华山风景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文号: 九办〔2022〕11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2-03-14 08:26
废止日期:
九华山风景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发布时间:2022-03-14 08:26 来源: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扎实推进“两强一增”专项行动,根据《池州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意见(2022-2025年)》(池发〔2022〕3号),结合风景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风景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1+2+3+N”提升行动,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强乡村振兴公司和农机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粮油、茶叶、林特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园,促进农民增收。到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5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1200元/亩,均较2020年年均增长1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提高2.5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提高1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进入省、市上游行列。

三、科技强农

(一)强化人才科技支撑。重点围绕粮油、茶叶、林特等主导产业科技需求,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重点技术的攻关力度。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0人次。加强农技队伍建设,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实现农技人员在岗率100%。

(二)扛稳粮食安全生产责任。促进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作物绿色优质高效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00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0吨左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制定落实配套支持政策,提高种粮收益。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推进双季稻、再生稻生产,推行稻油轮作、稻绿轮作等耕作模式,促进冬闲田种植绿肥、油菜,促进撂荒地复耕复垦。

(三)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出台《九华山风景区2021-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围绕“1+3”产业布局,重点推进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的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和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建设。

(四)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7,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6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达90%以上。

(五)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等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创建和“快递村村通”。推动农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促进农产品带证明上网、带二维码上线、带标识上市。建设数字农业应用场景5个。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四、机械强农

(六)全力推广新型农机。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推广装备需求和推广清单。依托科技推广项目,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参与农机推广补短板行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购机积极性。重点推广适应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

(七)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因地制宜选择复式智能高效机械。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

(八)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农机服务平台,联通农机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九)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优化耕地功能空间布局,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优化农田地块,提升偏远耕地宜机化、灌排水平和防范旱涝灾害能力。

五、促进农民增收

(十)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渠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柯村新区中心集镇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就业和返乡创业,落实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动有劳动力、有本地就业意愿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30个以上。

(十一)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扩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和“兴村”工程,创建“池州名村”,探索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村级联盟”,到2025年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到4个,占比达66.7%。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率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50%。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和林业“三变”改革,积极发展林业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十二)挖掘农业经营性收入潜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农耕文化、乡风民俗、农业技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与养生体验,积极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农庄、古镇古村产品,推进特色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力度。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完善紧密的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家庭农场稳定在10个左右,农民合作社稳定在20个左右。

(十三)保持农民转移性收入优势。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严格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分级分类研究出台财政补贴支持政策;稳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10人次以上。

(十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易返贫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和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

六、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党工委、管委会重要工作内容。成立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乡镇和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两强一增”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机制。细化行动任务,做到清单化、工程化、项目化、数字化,按照“最小颗粒化”要求,分解落实到点、人、时间。乡镇和有关单位要细化工作方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十六)推进“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地图,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定向落地。(十七)强化用地保障。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主要农作物设施用地。对纳入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

(十八)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投入力度,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引导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10%以上。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力度,积极推动“银行+”等多种合作模式,支持“裕农通”平台发挥作用,拓展农业担保范围。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加大对涉农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十九)加强考核督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管委会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月调度通报机制,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主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旅游投诉咨询电话:0566-2831288 紧急救援电话:0566-2821219
网站标识码:3417000043  皖ICP备202201052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9002000010号